初七不能出门是什么原因 带七的日子不能出门吗
“7不出门8不归家”是一种民间迷信,认为在农历七月和八月这两个月份里,人们不宜出门或回家。这种说法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认为这两个月份是鬼门关打开的时候,容易招惹邪灵和厄运。因此,人们会避免在这个时间段里出门或回家,以求平安。 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种迷信观念。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受到这种迷信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相信这种迷信说法,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七不出,八不归”是一句古老的俗语,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在农历的每个月中,逢七的日子不宜出门,而逢八的日子则不宜回家。然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远不止于此,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一、“7不出8不归”的意思
七不出:这里的“七”,并不是简单地指逢七的日子不出门。实际上,“七”在古代指的是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是家庭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因此,“七不出”的真正含义是,在出门之前,必须确保家中的这七件事都已经安排妥当,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安心地离家远行。
八不归:同样地,“八”也不是简单地指逢八的日子不回家。在古代,“八”代表了做人的八条基本道德准则,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条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因此,“八不归”的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如果没有做到这八条准则,就没有脸面回家面对家人和乡亲父老。
二、7不出门8不归家是迷信吗
事实上,这可不是迷信。只不过,老祖宗所讲的“七不出,八不归”和我们理解的不太一样,我们误会了这个老讲究好多年。
先说“七不出”:古人讲的七不出指的并不是逢七不出门,而是在讲如果家里有以下这七件事没有办好的话,就不要急着出门。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正是所谓的“开门七件事”,唐伯虎的《除夕口占》里就曾记着这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而这七件事,也代表着咱们古老的饮食文化,和家庭观念。而所谓的“七不出”讲的就是:作为一家之主,想出门游玩或者做什么的话,一定要先安顿好家里的生活再走,不能说拔腿走了,让一家老小挨饿受冻。
古时候,女人一般是不能出门的,当然孩子们出门玩一会儿更不为“出门”,这里讲的“出”,自然指的是身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如果想出门经商、游玩,或者走亲访友,外出潇洒,一定要记得安排好家人的事,不要让家中的事,不要让妻子作难。
这也和古人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相契合,先安顿好家里,再去打算“天下事业”“家和万事兴”。
再说“八不归”:八不归的意思,当然也不是逢八的日子不能回家,或者不能回娘家,而是指如果人在外面,有八件事没有做到位,就不要回家。
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八件事,正是老人们讲究的八条做人基本准则,无论哪一条没做好,都应该是没脸面回家面对祖宗的。
三、“七不出,八不归”的讲究
注重家庭责任:“七不出”强调了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在离家之前,人们需要确保家中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体现了对家庭的关心和责任感。这种家庭责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导我们要关心家庭、照顾家人,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坚守道德准则:“八不归”则强调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外出期间,人们需要遵守道德规范,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这种道德准则观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共同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和道德风尚。
传承传统文化:“七不出,八不归”作为一句古老的俗语,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古代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这句俗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