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斗草是什么草 端午石头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其中,克仗斗石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克仗斗石是指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河流或湖泊中放置一些石头,然后在水中进行比赛。这种比赛被称为“斗石”。 关于克仗斗石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另一种说法是,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赛马比赛。无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克仗斗石都是中国端午节期间的一个重要活动。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到你。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问我。
端午节习俗争斗类众多,大家在了解赛龙舟,骑射之争的习俗之后,有没有听过端午习俗的斗石之争呢?古代要斗的东西真的还蛮多的,有斗蛋,斗鸡,现在还有斗石,这是怎么一个习俗呢?下面是清心楼小编对克仗斗石的风俗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端午习俗的斗石之争
在这些依照模拟巫术的法则衍生出来的“斗”与“争”中,最有趣的要数“克仗斗石”的风俗了。2003年第3期《民俗研究》刊登了曲彦斌先生的《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的论文。文章基于踏实的田野调查,对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做了非常详尽、生动的介绍。
依照曲文的介绍,当地有宝鞍山和望宝山两座平常的小山丘,坐落在宝鞍山两侧的荣王屯和芳台窝堡村,是分属于相邻接壤的两个市、县和乡镇的邻村。两村汉、满、蒙古族杂居,多年来两村的各族村民一直和睦相处,可谓精诚团结,相扶相帮。然而,一当到了端午节“克仗斗石”这天,可就不分民族、不论亲疏远近了,你只要是站在那个山坡的“克仗斗石”人群之中,就是亲爹走错站到了对方的人群里,也免不得被“克”。
克仗斗石的风俗介绍
当地方言的“克”就是打。许多年来,“克仗斗石”通常首先都是在早晨。先由一些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们到山下相互“叫阵”,一边“叫阵”一边扔石头玩儿。大约十点钟之后,再由年纪稍长一些的小伙子陆续把他们换下阵来,开始正式“克仗斗石”。这仅仅是下午正式“克仗斗石”的“预演”和序曲。约莫到了靠近晌午时分,双方就会自动停“克”,各自回村吃过节饭。到下午大约两点以后,几乎全村都停犁、挂锄,连一些小商业门点也都关门,纷纷上山去。两村通往山上的各条小路,男女老少人流络绎不绝,有兴冲冲去参加“克仗斗石”的,更多的是去为本村一方“站脚助阵”和看热闹的。起初的“克仗斗石”只是两村村民以石为兵、相互攻占对方的山头,如不尽兴,双方商量再拉开一定距离,开始再一轮的“克仗斗石”,如果万一“被俘”了,就被多人拉起四肢在山顶上“蹾屁股蹲儿”,大家一阵戏谑、哄笑之后散去。
当地把用来“克仗斗石”的石头称作“镖”“飞镖”,“克仗斗石”的双方都有自己最能“克”的“镖头”。“镖头”往往技术好,冲在最前面,掷出去的“镖”嗡嗡作响。这时,年龄稍长的男子和一些年轻妇女还积极给“前线”运送“克仗斗石”用的石块,前呼后拥的人群随着“克仗斗石”队伍的进退而进退,或是忽左忽右地涌动。通常情况下,到下午四五点钟左右,形成“克仗斗石”的高峰,高峰过后自行结束。山沟间有一眼泉水,控制了泉眼的一方,也就得到了饮水和稍事休息的机会。汗流浃背的“克仗斗石”者,便可俯身去饮泉水。在宝鞍山南坡和望宝山北坡,一时间,乱石横飞,铺天盖地,稍有躲闪不及,就难免头破血流。据说,在端午节这天进行械斗性的“克仗斗石”活动,数十年、上百年屡禁不止、延续不断,而且打伤之后不记仇、不报复。“克仗斗石”的第二天,两村的村民往来如常,亲热如故,一切又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就像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但近些年进而发展成为附近村庄、邻近城镇乃至大都市的人都赶来参与的大型活动,往往多达一两万人之众。由于势态、规模的不断扩大,尽管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当地许多居民对此表现得并不十分反感,似乎还以此为“一景儿”来炫耀,一些人还乐不得一年一度地“看热闹”。
当地这种奇特的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始于何时,并未见地方史志等文献记载。按照曲彦斌的调查访谈,有的村民说,他如今已九十多岁的奶奶从记事起,就经历过,少说也该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还有的说,这是延续三百多年的过端午节习俗了。据两村七八十岁的老者们回忆,从清朝、伪满洲国到解放战争,从土改、合作化,一直到现在,只有1960年和1961年暂停了两年。还有两次(1989、1996)因初五这天下雨,是顺延到初六“克”的。除此之外,这里的“克仗斗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1991年端午节“克仗斗石”时,荣王屯村前街村民朱某,头戴一只“柳罐斗”(一种柳条编的安全帽)冲在最前面,结果被芳台窝堡村方面掷来的石块打碎了“柳罐斗”,伤了头部,多年来经常“抽疯”,一“抽疯”就得用双手捂住双眼,否则两个眼球就会掉出来。经沈阳等地医院检查诊断,说是由于脑中瘀血压迫神经引起的症状。然而,当近几年他这症状有了好转之后,每逢端午节仍要上山去观看那一年一度的“克仗斗石”,兴趣不减当年。
实际上,曲文所介绍的这种端午“克仗斗石”,历史上曾经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地区广泛流行,是拥有悠久传统的古俗。古代东亚“克仗斗石”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端午和正月。从古而今,相关的记载也很多,范围上见于中国南北的这种特殊民间风俗,早在20世纪初便已经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1929年《民俗》第68期发表的张文焕《闽南正月的风俗》对福建闽南地区的“克仗斗石”之俗就有很详细的介绍。
在日本,克仗斗石被称为“飞磔”“阴阵打”,相关记载出现得非常早。《扶桑见闻私记》记载了镰仓建久五年(1196)日本端午斗石的情况:五月五日,为庆祝端午佳节,大小官员都出席了“阴阵打”(克仗斗石)。两群不同街道的十五岁以上十七岁以下的儿童各七八十人分列左右开战。他们以石头互击,或头破或血流或眼溃,“多戴朱者”。记载镰仓幕府历史的重要文献《吾妻镜》神社祭礼条,记录有禁止在诸社祭祀时喜好武勇的无赖之辈“类好飞磔,次以刀剑相伤”,但同时规定,所禁的只是“武艺”,而“飞磔”不在禁限之内。
在朝鲜半岛,《高丽史》记载:“国俗于端午,市井无赖之徒群集通衢,分左右队手执瓦砾,杂以短梃而决胜负,此之谓石战。”高丽王辛禑六年五月,辛禑想看石战,知由事李纯性谏曰:“此非上之所应见。”禑不悦,使小姓殴打纯性。纯性趋出,禑取弹丸射之。最后辛禑还是去看了石战。《李朝实录》不仅记载有世宗观看石战的事情,而且还有来自中国明朝的使者在朝鲜参观“石战”的记录。看来当时朝鲜的克仗斗石已经非常有名,连远来的明朝使者都想一睹为快。
端午斗石的习俗,今天仅见于辽宁宝鞍山,但类似的习俗我们还可以举出成都端午旧有的打李子习俗。在四川成都,端午原来有打李子习俗。在端午那一日,人们买很多李子,带到城东南角城楼处,用李子对打。据说打斗的场面非常激烈,观者达数万人。1895年,因为打李子一事与外国传教士发生了冲突,这一习俗才为清政府禁止。
如前所述,端午这一系列以争斗为核心内容的节俗现象背后,实际上都潜藏着古代的巫术式思维方式。比如克仗斗石选择端午和正月举行,就是想通过人为的努力,促进阴阳相交。克仗斗石选用石头为争斗的武器,也不是偶然的。《初学记》记载石头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并引《物理论》云“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要思考端午模拟“阴阳争”为什么选用石头,这里记载的石头是“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的“气之核”,正是非常重要的线索。这些做法背后的观念很可能是不科学的,但了解了古人的想法,我们就看到了他们看似纷乱的行为背后的秩序;我们就可能知道,古人为什么会这么选择、为什么这么做。
结语:以上是清心楼小编整理的“端午习俗的斗石之争,克仗斗石的风俗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