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穿新衣戴新帽 春节新衣裳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着新衣戴花胜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意味着新的一年里要换上新衣服,迎接新的开始。而饮春酒则是春节期间的一种重要活动,人们会在家中摆上美酒佳肴,与亲朋好友共度佳节。 饮春酒的习俗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家庭聚会的方式。在春节期间,人们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共享美食,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不仅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还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生活美满、事业有成。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幸福。总的来说,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春节要着新衣戴花胜
进入新年之际,人们为了应节迎新,在服饰上焕然一新。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唐代小儿新年要穿上艳丽的新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了这一情景:“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元代朝廷给官员赐拜年的新衣布料,腊前分赐近臣袄材,谓之拜年段子。
明代北京人新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做飞蛾、蝴蝶、蚂蚱之形状,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富贵者有插满头的。(《宛署杂记》卷十七)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
清代穿新衣拜新年民俗依旧,“鲜衣炫路,飞轿生风”(《清嘉录》卷十二)。
民国及至今天人们新年皆穿新衣,元旦五更起,“无贫富老幼皆更新衣”(民国《新乡县志》)。北方有首民谣: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
北京房山,正月初一早晨,不管大人孩子都要穿上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新衣服,而且要给狗脖子上系一条花布条,驴子的笼头上也拴一个布条,牛、马的布条则拴在尾巴上,所拴的布条各种各样,以红色居多,由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民俗社会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具有神性意义。河北蔚县陈家洼乡南许家营村人认为:新衣服要在年三十上供之前换,这样干干净净地才可以给神上供,才可以敬神,神仙看着也觉得干净,而且,只有这样,来年才不会穿破的衣服。衣服上还要带点儿红布条或者红线,表示一年红、身体红。也有人认为,老人戴红布条或者红线是因为有它们可以避开“难九”,“难九”就是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这几个岁数。(陈建丽《河北蔚县南许家营村年俗调查》)新的衣饰是为了祈福除灾。通过旧年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
春节饮春酒有哪些
酒是新年仪式中的重要饮品,亦是降神的佳酿。祭神之后,朝野都要饮酒庆贺新年。新年之酒也称春酒,《诗经·豳风·七月》:
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过年还有特制的保健辟邪的药酒。汉代人饮的是椒柏酒,酒用椒实与柏叶浸制而成。
唐宋人则饮屠苏酒,其泡制方法如下:
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乌头六分炮制,白术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色布囊盛装,悬于井中浸泡,除夜守岁时取出,加酒煎服。
屠苏酒的得名有一个传说:屠苏是一个草庵的名字,有人居草庵中,他每年除夜送给附近居民一帖药,让人们用布囊浸于井中,元日取井水置酒器中供家人饮用,“不病瘟疫”。后人知道这药酒之方,但不知此人姓名,故称为屠苏酒。也有人解释屠苏酒名,说“屠苏”二字字义为,屠绝鬼邪,苏醒人魂。无论如何,新年的春酒是祛邪祈福之酒,如南朝诗人庾信所咏: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正旦蒙赉酒》)
古人过年饮酒,有特别的方式:
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荆楚岁时记》)
饮酒从小的开始,小孩又该长一岁了,值得庆贺;老年人失岁,所以不贺。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吟咏了这一习俗: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我们看小孩过年欢天喜地,是有它的道理的。新年饮酒的仪式意义十分明显。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娱乐方式,近代《金陵岁时记》:
新年邀集宾朋燕饮,称为饮春酒,以正月半前为盛。
太平天国之后,人们过年多喝烧酒。光绪末叶,饮食逐渐奢华,金陵人多喝绍酒、汾酒。当代人们过年,酒仍然是不可少的饮品。
结语:以上是清心楼小编整理的“春节要着新衣戴花胜,春节饮春酒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