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食俗有什么 清明节的食俗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悼念先人。除了祭祀活动外,清明节还有丰富的食俗。 应节食品主要有清明粽、清明粑、清明团等。清明粽是用糯米、豆沙、枣泥等食材包裹在青草中蒸煮而成,象征着生命的新生和希望。清明粑则是用糯米粉制成的糍粑,寓意着家人团圆和美满。清明团则是用艾叶包裹的糯米团,象征驱邪避瘟。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是用糯米粉、艾草汁和豆沙馅制成的绿色小点心,既美味可口,又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食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人们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明节的食俗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寒食长达一月,人们吃冷食主要是大麦粥。从晋朝以来,冷食品种不断增多,制作方法也更讲究。比如在当时孙楚的《祭子推文》中有“黍饭一盘,醴酪二盂”。即颗粒黍饭、甜酒和牛羊乳汁做成的半凝固奶酪,或者是果子仁做的糊状物。还有粳米、白面等做的食品。唐宋时吃饧粥仍然很盛行,但也出现了麦糕、乳酪、乳饼、面筋、豆腐以及冻肉、腊肉等,应节食品丰富起来。春天时要吃香椿拌面筋或柳叶拌豆腐。明朝时,寒食可以公开生火做饭了,饮食就更为多种多样。
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有哪些
子推燕。在北方应节食品中,有一种子推燕,是用介子推的名字命名的。宋朝时,人们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上,以召唤介子推的灵魂,故称之为子推燕。陕北榆林、延安清明时则蒸子推馍,也叫老馍馍,像古代武将的头盔,大到半斤至一斤,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有个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用面做的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这是给男人们食用的。而女的吃长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吃抓地髻馍。孩子们吃燕、蛇、虎等面花,男孩们最爱吃虎。此俗至今还在流传。
青团。在南方的应节食品中,江浙一带吃青团很有特色。相传太平天国李秀成兵败被清军追杀,就装扮成农民张三赶牛犁地才躲过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在村里设兵搜查,他不能进村,却饿得难受,就让张三给他找吃的。张三看见艾草灵机一动,就把艾草煮烂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团子给李秀成送去,李才吃饱了肚子。此事传扬开来,就成了清明时的一种新食品。后来制作方法更多,也更好吃了。江浙一带清明也常吃红耦等。
润饼。在闽南一带清明吃润饼,也称春卷、春饼。做法是以很薄的面饼为皮,以青菜类如豆芽、韭黄、芹菜、红萝卜和豆干、肉丝等切成丝为馅,撒上糖粉、海苔酥等粉末卷成筒状就可食用。
馓子。本名寒具,源于魏晋时期。馓子是油炸面食,酥脆可口,有的撒上芝麻更好。在《齐民要术》中说是环饼。现在南方、北方和西北维吾尔族、回族中仍有这种食品。
清明螺。在南方,清明时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素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清明吃螺肉叫挑青,吃后将螺壳扔到房顶上,说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便于养蚕。可带壳炒食,也可煮熟后挑出螺肉凉拌或炒食。
节蛋。清明吃鸡蛋,被称为吃节蛋。节蛋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画蛋,是将鸡蛋、鸭蛋煮熟后,用茜草汁作为染料,在蛋壳上描绘花卉。过数日将蛋壳剥去后,蛋白上便显出蓝色的花纹图案,煞是好看。另一种则是雕蛋,是将鸡蛋、鸭蛋煮熟后,先用笔在蛋壳上绘上花纹图案,然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再将蛋清、蛋黄依次取出。其雕工之精细令人赞叹,既可以吃,又可以观赏。
清明节的传统小吃
艾粄:
客家传统特色小食,取鲜嫩的艾叶清洗干净并煮熟,剁成细碎泥状后再用煮过艾叶的水,和糯米粉揉成团,内馅需要芝麻、大豆、花生、白糖等馅料搅拌均匀,可揉成圆形、船型、方形等形状隔水蒸熟。
暖菇包:
福建泰宁的一种传统小吃,原料学名鼠曲草,有些地方又叫佛耳草,清明前为盛放期,南方以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制作成形状似圆月或包子的暖菇包,北方暖菇包呈现弯月形,像大型饺子。
清明饭:
广西壮族、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清明节制作五色糯米饭,五色包含黑、红、黄、白、紫,别名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色彩源自于4种植物染料:枫树叶(黑饭叶)、红蓝草(红饭叶)、紫兰草(紫饭叶)、黄姜(或密蒙花)。
朴籽粿:
潮州人为怀念饥荒中的祖先艰辛有了“清明食叶”的传统,制作过程需要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核)捣烂,搭配大米舂成粉末并发酵再配糖,朴籽粿的模型形状多分成梅花型和桃型两种,模型蒸熟后呈现草绿色。
结语:以上是清心楼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食俗,清明节的应节食品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